社會學理論

 

柯塞原著;黃瑞祺、張維安譯。《古典社會學理論》。台北:桂冠。

 

韋伯【Max Weber】(西元1864~1920年)

社四 8910001 陳衍

 

 

壹、學說

1.      韋伯主要關懷在主觀的意義,在特定的社會歷史脈絡中,行動者對相互影響的行為所賦予的主觀意義。p.168

2.      韋伯的社會學中區分四個社會行動的主要類型:p.168

a.有目的或有目標取向的理性行動(goal-oriented rational action:目標和手段都是理性選擇。

b.價值取向的理性行動(Valued-oriented:具有為實質目標而努力的特性。

c.情緒或情感的行動:以行動者的情緒狀態為基礎,而不是理性的去衡量手段與目的。

d.傳統的行動:受到思想的風俗習慣所導引,其行動所根據的是「不朽的昨日」(the eternal yesterday)。

 

黃老師補充:

1.    目的理性〈外在、易被察覺到〉v.s.價值理性〈內在、價值目標本身跟自己設立的人生目標有關、自己為自己設定的〉

2.    賺錢是否有內在目標?有些人賺錢是為了瞭解自己有沒有能力。

3.    17世紀可以看到價值理性到了19世紀看到目的理性,而目的理性則是資本主義的重點。

4.    《資本主義與基督新教倫理》書中提到:賺錢一方面是看是否能被金錢引誘,另一方面也瞭解上帝與自己的關係。

5.    資本主義中的資本家專錢是因為上帝給的機會,上帝選擇你,並且讓你賺錢宣揚上帝。

 

3.      對行動的分類有兩個意義:a.便於作系統的類型性區分。b.對西方歷史發展過程的研究提供一個基礎。p.169

4.      韋伯也非常關心現代的西方社會。說:「韋伯的整個研究工作都指向一個問題:『什麼樣的社會因素導致西方明文的理性化』」。p.169

 

黃老師補充

1. 是知識社會學的開始者。

2. 韋伯並非全部都是以個人行動面來談,在政治、經濟、甚至法律的領域以及人際互動之間,都也在主要的考慮之中。

3. 尼士(Toennies)德國人,與爾幹、韋伯同時期。提出:Community

社區〈社群〉、Society社會〈共同體〉的概念。李登輝時代也有提到生命共

同體的理念。

4. 麥尼(Maine)提出:從地位取向朝契約取向發展。地位取向是指身分地位,

尤指高貴的身分,過去的身份有明顯的階級(ascribe status),以過去學生與老師之關係到現今的轉變。契約取像是指跟別人簽訂契約,打破歸屬地位→成就地位。

 

5.      韋伯認為了解現代西方人基本而明顯的特徵,最好是從社會歷史情境特質的轉變與人類行動特質轉變的相關性上來考察。p.170

6.      韋伯社會學分析的單位是具體行動的個人。p.170

 

 

(一)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與價值觀連

1.      反對實證論,韋伯採取的立場是人與事物之間有根本上的差異,人不但可以從外顯的行動來了解,也可以從根本的動機來了解。反對歷史主義的理由是,韋伯認為不論其研究的對象是事物還是人類,事實上,科學總是從抽象與概推開始。=>韋伯強調研究者在做問題選擇時的價值關聯以及社會研究的價值中立方法。p.171

 

黃老師補充

1.矛盾:「韋伯所採取的立場是人與事物之間有根本上的差異:從外顯行為來瞭解是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從根本動機來瞭解是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和「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差異,並非研究方法的先天差異而是科學研究者之興趣與目的之差別:之中所談到的先天差異,自然科學和會科學現在根本是就是不同,另外,科學研究者的興趣有和研究方法有關,不是嗎?」這兩句話的矛盾之處在於,認為人不可以從外顯的行為來瞭解,也不可以從動機來瞭解。

                   自然科學〈針對外在〉 

 


研究方法              

                  

社會科學〈針對內在動機〉

 

CoserWeber的詮釋】

 

  2.兩種科學的型式都包括抽象的過程:兩種科學指的是自然與社會科學,兩者相同處在於抽象現實的面向,只從幾個面向來看,意味有選擇性。

2.      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之間的差異,主要來自研究者認知意圖的差異。p.171

3.      韋伯認為在人類行動方面,除了事情重複發生紀錄之外,我們可藉對人類的行動和語言來推論其動機。p.173

4.      韋伯把社會學定義為:「為了瞭解社會行為之原因,過程及其影響,而把目的放在社會行為的詮釋性瞭解interpretative understanding)的一種科學。」p.173

 

黃老師補充

1. 雞場社會學只能解釋行為的規律性v.s.人群社會學具有無限的長處。

(對照內在的瞭解),所以韋伯認為社會學需要做些詮釋,人類的行動無

法只從外顯的行為著手。

 

5.      韋伯強調當研究者選擇他所要處理的問題時,不可避免的會牽涉到價值因素。p.174

 

黃老師補充

1. 倫理的中立〈價值中立〉意味一旦社會科學家按照他的價值關聯選擇了問題之後,就必須把價值予以暫時擱置。題目的選擇其實就說明他的價值關懷,並且價值關聯與價值中立必須分開,否則可能會被熱情打垮。

 

6.      價值關聯value relevance)只牽涉到問題的選擇,而不牽涉到現象的詮釋。

p.174

7.      價值中立value-neutrality)牽涉到兩個不同層次的理念:a.規範性告誡b.事實的世界與價值的世界是分開的,從「實然的陳述」推演出「應然的陳述」是不可能的。p.175

 

黃老師補充

1. 一篇文章的好壞與關切的議題是否重要無關,且研究的嚴謹是否符合論證的結果。

2. 「從實然的陳述推演出應然的陳述」:外顯的事實只能解釋AB因果關係,但是不能解釋B。

3. 「事實的世界與價值的世界是分開的」:這點與康德有關,受到新康德主義的影響。這是指事實命題與價值命題有不可跨越的鴻溝。

4. 大學老師是最不能做「價值問題」→韋伯的書《學術與政治》

 

8.      韋伯認為科學家「作為」科學家,可以評價行動過程的可能結果,但是他不可能做價值判斷,韋伯對科學具有相當嚴格的要求。p.175

 

黃老師補充

1. 佳句:「[今日的科學是在特殊訓練之下組織而成的志業,其用途在於自我澄清並探索與事實相關的知識。科學並非先之們仁慈的禮物,也非預言家施予的神聖價值與啟示,更不是用來陪伴聖賢與哲學家思考人世意義的。]〈背起來〉

2. 「科學家作為科學家,無法回答托爾斯泰式的問題:『我們應該怎麼做?』」我們應該怎麼做:是說你只能用自己的生命去找尋,但不能用科學的方式。

3. 「學術的預言只能創造狂熱的學派,但是並不是真正的團體。」學術的預言是拼裝的:學術〈事實〉、預言〈未來〉,把兩個不可架加的東西放在一起。

 

 

(二)理念類型

1. 「理念類型」是一個分析性構造,為研究者提供一個測量竿,以便探查具體

事物的相似性與差異性。p.178

 

黃老師補充

1.理念類型是抽象的,不存在於這個世界。理念類型通常是具有啟發性的,沒有對錯的道理,只有相對強弱的問題。

2.「理念類型是比較研究提供一個基本的方法。」

3.「理念類型的建構是藉著一個或多個觀點的單方面強調」:只不要太複雜、簡單化。

4.理念類型是把很難抓出來的概念建立一個理念模型,並且這個模型是要未來潮流趨勢的。

5.在不同理念類型下,可以做出不同的成果。而成果不可比較之,因為牽涉到價值中立。

 

2. 「理念類型」能讓人們去建構一種現象或事件關係變得更為明顯的假設,或與該情況產生以後的結果相關的假設。p.179

3.  韋伯的三種理念類型從他的抽象程度來區分:p.180

a.植根於歷史特殊性的理念類型,例如「西方的城市」、「新教倫理」或「現代資本主義」。

b.涉及社會實體的抽象因素,例如「科層體制」或「封建體制」。

c.艾宏稱之為「特殊行為的理性重建」,經濟理論中的所有命題都屬於這類。

 

黃老師補充

1.「特定行為的理性重建」用「特定行為的理性重建」比較清楚易懂。

2.經濟人:用最少的代價來得到最大的收穫。

 

 

(三)因果性與可能性

1.      韋伯深切肯定歷史和社會學的因果性,只不過他是從「可能性」的角度來表達這個因果性。p.181

2.      韋伯認為客觀經驗的確定性最好的方法就是推論因果鏈(causal chains)的變化,這有助於確定研究的對象。p.181

3.      我們容易將韋伯心中的因果性區分為兩個方向:歷史的因果性和社會學的因果性。p.182

4.      韋伯指出,使用所謂「思維實驗」(mental experiment)有助於探查歷史的原因。認為社會學的因果性也必須放在可能性的架構中來確定。p.182

 

 

(四)權威的類型

1.      韋伯將「正當性」的主張分為三個模式:p.184

a.法律的權威

b.傳統的權威

c.聖雄式權威

 

 

(五)理念的功能

1.      韋伯心中現代文明所提出的諸問題最主要的關鍵是從傳統的行動轉變到理性的行動。p.186

 

黃老師補充

1. 現代文明所提出的諸問題最主要的是:從傳統的行動轉變到理性的行動。

2. 韋伯認為「新教倫理」(protestant ethic)提供了這種倫理性約束,它打破了傳統主義在經濟領域的影響甚至培育出嚴格自我約束的精神,激勵人們理性的、有規律的應用到他特殊的任務上,這些任務是【上帝】【召喚】他們在職業世界中所執行的。松巴Sombart同意韋伯的看法,松巴特認為資本主義精神是海盜精神,兩眼正常的現在資本家!)

  3. 新教最早是馬丁路德,路德強調上帝召喚,每個人的職業都是上帝在招喚安排的,你做的每件事上帝都會知道,上帝會在你的心理面calling you。書內所提的不是韋伯提出的喀爾文教派,而是在說路德教派。

4. Althusser1960-1970)提出:雖然上層下層相互影響,但是最終由經濟決定之。

                               上層

 


                                             

                               下層          上層決定下層〈經濟決定論〉  

                                              Vulgar Marx(庸俗馬克思)

 

5. 「韋伯認為馬克思所提出的架構過度簡化」:(a)韋伯幾乎沒有提到馬克思,且韋伯不太敢得罪馬克思主義者,而且這個觀點有誤!(b)馬克思死時,韋伯才19歲。(c)韋伯可能受到一些關於馬克思的其他學者影響。

6. 「選擇的親和性」(elective affinity):資本主義(A)與基督新教倫理(B),AB關係是選擇性的親AB雖然有自主性發展,但仍會相互增強。韋伯利用化學的觀念:陰電性強度。

 

 

(六)階級、地位與權力

1.      韋伯對階級的定義:p.188

a.(一群)「在生活機會中具有相同因果要素的人」。

b.前述因素只限在收入機會和財務的佔有之下以經濟的利益表現出來。

c.它是在商品或勞動工廠的情況下表現出來。

 

黃老師補充

1. 地位群體:來自中世紀的貴族,即使貴族後來沒落,但是他們仍受到尊重

。〈身分群體〉

2 .        wealth                                class

            prestige                               status group

            power                                 party

三者都有自主性,這與馬克思的觀點非常不同。

3. 名言:「在一種社會關係裡行動者不顧其抗拒,而能夠實現其意願的或然率。」

 

 

(七)科層體制

1.      韋伯認為科層協調的行動是現代的特殊標記。科層體制是依照理性的原則組織而成的。p.191

2.      韋伯認為科層體制是一具有權威的工具,他塑造了現代政治、經濟和科技。在技術層面,科層的組織型態優於任何它種的管理型式。p.192

3.      韋伯也注意到科層體制的反功能:導致貶低個人的趨勢p.192

 

黃老師補充

1. 科層體制的反功能:無法處理個人的特殊性〈為了公平、時間效能所以不能處理個人的特殊性〉。科層組織用有效的方式處理大量的問題,用普遍問題去處理。

2. 韋伯在寫歐陸法系時說,「現代的法官正如一台自動販賣機,把訴訟手續和費用一起塞到機器中,然後機器便吐出判決及機械的從法典推演出來的理由。」法律喜歡用單一標竿,像是機器一樣。〉

3. 「科層體制本身便越『貶低個人』,也就是將愛、恨及純屬個人的,尤其是將非理性及無法計算的因素,執行公務所獲得的感覺等更進一步完全排除。相對的,舊式的管理者卻受到憐憫、偏愛、美德及感謝的心情所影響,現代文化所要求的是堅持與主觀情緒分開的外在工具,及嚴格的『專業性』專家。」p.193嚴格的專業性專家,法官是最好的例子。

               

            金錢的賠償       

e.x. 法律                

                          判幾年          

《一切化為可計算性》

  4. 「韋伯與馬克思不同的面向:專注的經濟生產領域。韋伯認為馬克思忽略了工人喪失生產工具只是現代社會中普遍現象的一個特例。韋伯認為在現代社會中科學家喪失了他的研究工具,行政人員喪失了管理的工具,此外防衛的戰士也喪失了他自己的防衛工具。更進一步指出,在現代社會中,除非加入大型組織,否則人們將無法從事具有社會意義的行動。p.195」以學校來說,政府不給你錢你要如何做研究?並且如果研究者不加入某個單位組織,則很困難進入那個領域。

 

 

(八)理性化與解除世界迷障

1.      我們可以把社會學區分為韋伯之前的社會學與韋伯之後的社會學。p.197

 

黃老師補充

1 「宗教經典化」:法典化、文書化、文字化,有明確的標準。

  2. 「音樂社會學」:音樂理性化,很講究協調,如何達成和諧,透過記譜法來標準化。

 

 

貳、思想傳承

(一)       韋伯與觀念論的遺產

1 三位主要人物對韋伯的思想有相當的影響:哲學家溫德爾班Wilhelm

Windelband ; 1848-1915、里克特Heinrich Rickert ; 1863-1936、狄爾泰Wilhelm Dilthey ; 1833-1911。這些人以新的面貌把古典思想傳遞給韋伯, 並且給他一個充分理解和批判性接受的機會去建構他自己的方法論。p.217

2.      里克特引「價質關聯」(value-relevance)的概念與韋伯所下的定義有所不同。觀點不同於:韋伯認為研究者自己的價值對這些選擇所發生的影響是一無法避免的事實;里克特認為有一個由所有人類所共同分享的文化價值之常態意識。p.220

3.      韋伯所持有的詮釋性瞭解(verstehen)概念,受到狄泰爾及其好友精神病學家兼哲學家雅斯培的影響甚大,雅斯培將解釋(explanation)和瞭解(understanding)做明顯的區分。p.221

4.      韋伯有意使德國觀念論的立場與經驗檢證和因果推論的實證論傳統有更親密的關係。但對韋伯而言,他似乎依然承認德國傳統獨特的成就:強調探究推動歷史行動者的主觀意義。p.221

 

黃老師補充

1.韋伯是一位通儒:哲學家、經濟史學家、法律、神學..等等。p.215

    2.狄爾泰最常被提到,他認為經驗是不可被累加的。〈影響韋伯的詮釋概念〉

狄爾泰率先提出精神科學(Geisteswissenschaften):精神科學中,知識是內在的不是外在的。

3.精神科學講求的經驗是從經驗往內找,往內去問。→這與自然科學的經驗〈外在的觀察〉不同。

4.里克特、溫德爾班是康德主義者,從方法的角度去看。狄爾泰是反康德主義者,認為研究對象的本質不一樣,人與物本來就有本質上的不同,所以研究的結果必然不一樣。

 

 

(二)韋伯、德國歷史主義與社會學

1.      韋伯的實際關懷方面對他的深刻影響人物有:羅夏爾(Wilhelm Roscher),克尼斯(Karl Knies)、施穆勒(Gustav Schmoller)、華格納(Adolph Wagner)、布倫他諾(Lujo Brentano)及其同事。p.222

2.      韋伯最不同意「社會政策協會」成員之處是在另一個面向,強烈反對他們未能將事實與價值加以區分。並且責備他們忽視一個重要的原則:價值中立的原則。p.223-224

3.      在同一大社會學者中,辛穆爾與湯尼斯對韋伯的影響最大。p.224

 

黃老師補充

1.羅夏爾與克尼斯是重要早期的經濟學家。

    2.施穆勒屬經濟學的歷史學派:不可從數學中來找出模型,這樣可能會忽略個人的特殊性〈反對走向模型化〉。

3.「這說明了他們對制度的強調,也說明了經濟生活中非經濟基礎之重要性。p.222」這與爾幹的契約與非契約的基礎相似。像是非契約的信任部分。

4.「韋伯不像他們對經濟學採取敵對的態度,但韋伯在經濟史和社會學方面卻從歷史學派借了許多方法。p.223」韋伯比較滑頭,認為很多理論都對,造成雜而不精。

 

 

(三)兩個重要的影響:尼采與馬克思

尼采方面p.226

1.      韋伯很重視尼采對心理機轉的分析,在此「理念」的理性化有助於個人對權利與宰制的慾望。

2.      韋伯對尼采的「怨恨」概念(ressentiment)感受特別深,尼采以怨恨這個概念來說明社會失利群體之愛與恨的表現。

 

黃老師補充

1.尼采:反基督,認為上帝死後,所有人都升格為上帝。且19世紀相信上帝不存在的人越來越多。

2.怨恨推動了世界和平,很多人幫助他人常是因基於恨,用幫助他人來證明他沒有被恨給打敗。用幫助他人來報復這個世界,因為這個世界對他如此不恭。恨的越深,越能幫助別人。像是很多搞政治的人通常都是基於恨。

 

馬克思p.226

1.      馬克思把「理念」視為大眾利益的表現,並把「理念」當作階級或黨派鬥爭的武器。

2.      韋伯的許多作品都可以視為不斷的與馬克思理念互動的研究。